本報訊(記者 吳曉鈴 文/圖)8月6日,伴隨著邛崍十方村56戶村民開始搬遷,在圖紙上規划了7年的邛窯遺址公園終於開始動工修建。3年後,這處曾經燒制陶瓷800多年的邛窯遺址,將打造成一座底蘊深厚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。“這下真的啟動了。”動員拆遷現場,邛崍市文物局局長何吉民既尷尬又欣慰。7年前,邛窯遺址納入國家大遺址總體保護規劃,修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便納入議事日程。然而遺址內居民拆遷問題卡殼,保護範圍劃定理念落後,此事一拖就是7年。
  邛窯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,燒制時間最長、產品最豐富、造型紋飾也最美的名窯,其“邛三彩”聲名直追“唐三彩”。如今,邛崍境內共有7處邛窯遺址,十方村512畝範圍內就保留了14個完整的窯包。記者在現場看到,邛窯遺址中面積最大、保護最完整的十方堂遺址1號窯包,已經完成了景觀部分的施工。“最厚的地方鋪了一兩米厚的土,終於可以種上綠樹紅花。”在何吉民的指引下,記者攀上窯包頂,看到了保存完整的宋代龍窯的窯床、窯壁等。
  然而,在此之前,十方堂遺址內居住著56戶村民。由於部分遺址上僅有極薄的土壤,村民的耕種、房屋修建等,對遺址保護一直存在潛在威脅。村民楊雨珍告訴記者,“經常在地里一挖就是瓷片,想在房前屋後栽點蔬菜都不行。”由於地處遺址區,村民還被限制新挖地基修房屋,居住環境大受影響。
  如今,邛崍專項解決了拆遷問題,遺址公園方案又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覆,新的問題也提上案頭:邛窯遺址保護如何“留住鄉愁”,惠及原住民?據悉,邛窯遺址公園不會大拆大建,現有的近12000平方米房屋,除了對窯包干擾較大的要拆除外,凡是具有傳統川西風格的院落均將保留。初步摸底顯示,將保留8000多平方米的房屋,與新修建的低層建築一道,成為考古工作站、陶藝中心或者餐飲場所。遷走的居民,願意回遷者可以成為園區工作人員,從中享受文化旅游收入。
  延伸閱讀
  到博物館看“省油燈”
  邛窯遺址公園將形成“一個景觀中心,兩個展示重點,多向景觀視廊,多個景觀節點”的景觀結構。其中8號窯包是景觀中心,已經考古發掘過的1號和5號遺址則作為重點展示遺址點。此外,博物館、游客中心、考古工作站和文保中心也會在遺址區分佈。1號窯包大棚是邛窯遺址最核心的展陳地,展示邛窯制瓷工藝和技術。5號遺址的煉鉛池、拉坯坑等也將蓋大棚進行展示。這處唐代建築遺址以及五代作坊遺址,將以錶面散佈的瓷片、制瓷工具等歷史遺跡,讓公眾得以一窺邛窯的體量和規模。
  而邛窯最具特色的“省油燈”、四耳罐、雙流壺以及高溫釉下三彩等珍貴文物將在博物館內展示。
  (原標題:“磨”了7年 邛窯遺址公園終於動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y99zyyt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